English

文学现代化:多渠汇流的世纪大潮

2000-09-2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范伯群 我有话说

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工程是在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就开始起步的。梁启超等人相继提出一系列有别于“古典型”的文学新观念。但几乎与此同时,还有另一种人也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增添法码,他们面对经济转型,大都会成型兴建的全新形势,寻求传统小说更新的对策。他们经过探索所得的答案是:继承中国民族形式的小说,今后应以现代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,应走都市通俗小说的道路。他们就是在文学史上被称为“鸳鸯蝴蝶-《礼拜六》派”的通俗作家群体。

科举废除后,作为“士人”就得在社会中重新找寻自己的“位置”。他们中的一些才子,就涌向新兴的大都会中去找寻新的职业。他们找到了一种新兴的自由职业———“文字劳工”。他们在中国新闻事业起步不久就办报办刊,当主笔,写小说,并且将镜头与频道对准新兴的都市生活。他们既培育了为广大市民欢迎的都市社会小说新类型,又掀起使当时广大青年心灵为之震撼的“哀情小说”新热潮。在他们的小说中折射出从乡民涌入大都市后处处要观念更新,才能改造成为现代市民的大量新信息;他们是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,他们引进了报刊的稿费制度;他们建立了一种适合现代都市运作机制的文化市场……凡此种种,皆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的驿站。由此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家们也应该建立一个新观念: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这个系统工程,我们的前辈作过全方位和多渠道的努力,是多方面军的各尽所能的贡献,而非只有某些人才通得过的独木小桥。

(作者系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